文/牟海峰
文章来源:《美术报》2005年11月19日
在许多人的眼里,杨彦是一个很有影响力并极具才情的画家。
我总以为杨先生是一个中国的国画家,在努力通过笔墨的力量强化形式的生命。中国画讲究“意”和“境”两层境界,看他的画,那千岩万壑、变化入微的画风,都可体味独到的可意会而难以言表的神和气,所谓
规模具意而形容之。无论是尺幅小品,还是数十米长的浩然巨制,也无论是古人诗意还是自然山川,其笔墨俱酣畅飞扬,色彩运化精微,立意造境深邃、高古、幽远、雄强。他的画时而深细,时而豪阔,让人感到有一份用心在里面,变化古今。无论在创作《溪山无尽》、《大泽生云》、《海底律动》、《城市之光》,还是在创作《浩荡乾坤》、《远山的呼唤》、《冈仁布齐·神山》、《圣山》系列,在写画皴擦、勾泼点洒间的恢弘气象都熠熠千姿、洋洋洒洒地体现出中华5000年文化的一脉传承。千岩万壑,穷自然之精妙,气象浩荡,赋人性之精神。
作为一个中国书画家,杨彦的作品,除了写和表现诗意之外,有他企图突破的用心与功力。正如杨彦自己所说:“绘画艺术不讲形式不行,但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就会使作品变成公式化的复制而失去生命力,严格的说作品应该是仅此‘一个’,风格应是蕴藏于千姿百态作品中内在精神的外化,石涛如此,毕加索也是如此。”这是杨彦的认知,也是杨彦的追求。
艺术家的生命不在短暂的掌声中生存,而是在主观内在世界中追寻自己的理念境界。
自1983年背起行囊开始长达4年的游历写生,潜迹于荒山野径、名胜古刹、丛林水畔,长江黄河两岸,长城内外,海之滨,云贵高原,杨彦晨风夕岚吞吐无尽,澄静空明的野趣日日荡涤他的艺术感觉。走过了南北东西,杨彦“胸中丘壑”已感充盈。1987年夏天杨彦抱着画卷拜李可染为师。1992年这巨幅长卷(李可染题名《大宁河览胜图卷》),在北京国际艺术品拍卖会上拍成22000元美金,震动画坛。向来南北方山水画派风格分明,但在杨彦的画语里,北方的雄浑与南方的灵丽妙合得让人注目而凝神。
观其画作的特色,在于透过内观而外化,如《蕉荫寻梦》、《稼轩词意》、《杏花村头》、《荒天古木》、《快哉亭》、《梦里家山》……等作品,可说是对中国哲学天地的一种反思。这些浑融千古文人特质的自觉,是身为中国文人努力追求的至高境界。他从不奢求本身可遇而不可求的才华,冷静、明确地给理性设立了所应有的位置,始终谨慎的把握自己。在自然进程中,发乎创作潜乎思悟、日复一日地砥砺着自己艺术精神,他在这方面的努力与成长,可以说是早熟,因为内观是现象界来回感动酝酿而成,不仅需要时间,更要智慧,所以要藉第二自然去反映自然,是超越现象界的表现能力了,这一点,他,做到了超越他年龄许多。可以说他在把握技艺的能力上,毫无疑议,是成功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杨彦在中国画的价值体系中,有着跨越藩篱的动力与智睿,他是朝着艺术的本体和创作原则方向前进的。1991年的作品《汉卿曲意》、1994年《欧阳修著书》等图里已熟练地走出古人规摩的格局,不论用笔用墨,皆能出新意,不论造型构图,并能创新境,这是令人可佩的。
就艺术的角度来看,他的艺术道路,仍有广阔挥洒的空间。他的《生命的律动——海底系列》作品,在市面上好像不如其他作品讨喜,但就艺术新变的诉求而言,这些作品是值得喝彩的,因为这些作品充满了想象力和原动力。艺术家的生命可贵之处,在于想象力,有了这个宽阔挥洒空间,作品才能深,才能广,才能新,才能变;而原动力是一种绵长,一种久远的触发点。
著名学者冯其庸说:杨彦坚守传统,并一直朝着这条路在走在探索,较之某些当代画家一味强调创新,也算是个异数。这恐怕是杨彦具有“争议”缘由之一。
其次,杨彦的绘画似乎一直与市场有关。事实上,中国当下所谓艺术市场尚未有一个完善的运作体制,作为一名体制外的职业画家其市场价值会受到极大伤害和影响,一个体制外职业画家的市场形成是如此困难。这让我们再次感受——“艺术性”与“市场价值”的不相统一,这是当下艺术市场的无奈。但是我们看到仍然有不少真有独立审美能力的收藏家是“不看名头看笔头”的。正因如此,杨彦作品才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基于这种种前因,我们乾润堂与杨彦画友会举办了今次“泼墨生万象、才人出江山”杨彦画友会、乾润堂联合收藏展,以表达作为杨彦先生的爱好者对杨彦先生的敬意,并试与所有的收藏家和书画爱好者共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