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力法
摘自于《江苏画刊》1991年第8期
目前国画中创新者数不胜数。但一种无形的套路,使大多数冒险者仍觉得路很窄,老是互相撞车,真是有力使不上。河川、山峦、树木、房舍……不是在烟雨朦胧里,就是在干裂谷中。的确,艺术耕耘者们在各种笔法、技巧、构图的反复琢磨与实验中已多少画出了自己的某种不甘平庸的求索禀性,但仍有一个秘密在内心中缠绕着。这是一种对“持续的制作”究竟还抱有多少信心的疑虑,它会在夜深人静时潜上心头,梦中都会因它而醒。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每一个个体生命存在的独特经验相对于广大的生命世界来说则永远具有新的意味。所以袒露情怀“画出内心”——向内心世界挖掘、索取,是一条“智取华山”的小道。国画家杨彦最近创作的一批“海底世界”水墨画系列和“生命的律动”的九十米长卷,便铭记着他在这条充满乐趣的探险之路上的行进印迹。
早在十多年前,杨彦那颇具功底、严谨厚实的山水画就已形成。但后来他越发感到不快活。因为他老觉得在作画时双臂扛着一座大山,使他透不过气来。终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舒了一口气。伴随着这心境的转移,是“海底世界”系列的诞生。当然,这海底并非真实海洋的渊底,而是内心如海底一样深不可测的潜意识世界。弗洛伊德曾形容人的意识如同冻山,冒出海面的“明确意识”仅占五分之一,而那五分之四的“潜意识”却没入海底。也许杨彦“海底”的意蕴正是指向于此吧。他在艺术笔记中写道:“海底迷离纷繁的生态形象无疑为我开拓新的视觉世界提供可能。在这里我的内心彻底自由地倾诉,在自言自语中低吟那生命存在永恒合理的诗。”是啊,倘若创作一幅画能获得如同吟咏一首诗那样的感觉,那真是妙不可言。杨彦正是在美妙的深渊里探险漫游。他笔下布置的一个个空间都回荡着特定的心理气氛,往往以局囿导致宏大。尤其在巨幅长卷中那些奇妙的符号渐变派生、随波逐流、上窜下跳层出不穷。这些符号来源于画家对生命的神秘感应,因而具有“原型”的性质。那些羞怯的形态使其尤显稚气可爱,如同一群贪恋在黑暗中捉迷藏的孩童,成群结队地在柔和透明的生命植被丛中隐没出现,生化流衍;仿佛一首在渊谷中吟咏的诗歌。在那看似离奇的空间结构中可以找到许多神秘的豁口,行将进去则会踏上一条通道去探索生命的奥秘。塞尚认为,模仿宇宙的最高方式,不在于描绘细节,而是“象征式”地重新创造那结构。杨彦以不避怪诞的外层结构直指哲理内涵。作品中深厚的内层道理自由的外层形态是他明确的追求。他从具体的不真实走向更为宏大的真实的过程中,营造着自己的天地,并诱导观众进行情绪性和哲理性思考,在画中漂流游弋,凝聚起一种无法抑制的总体印象和总体情绪。画面的怪诞而具体产生了内外关系的模糊性。这种模糊的魅力,为外象和内涵提供了一个寥廓的中介空间,给欣赏者提供了追求内涵的乐趣,增加人们良久端详的吸引力,其容纳多义的造形,扩大了情绪力量的铺盖面,迷离变幻的心迹,增益了艺术的生命感,那无拘无束地虚构、自由自在地衔接,许诺了创造力的发挥,其空灵松宽的境界,鼓动着主体情志的纵横驰骋。画家能在理性的宁静中透视作品的精灵,这不是技巧之惠,而是平日默默地以人格贴近自然界和世间的天籁所致。只有习惯于思索、习惯于总体把持人生,习惯于虔诚的
膜拜自然的人,才能从容地进入这一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