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央视书画院的客人,著名画家杨彦(文:韩平2005年9月5日中国电视报)
一个夏日的午后,有幸驱车前往画家杨彦北京郊区的画室,汽车在山路上行驶了许久后,“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群山环抱的山坳里,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刹那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极目远眺,“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历尽沧桑的烽火台在雾气中时隐时现,关外景色美不胜收。这正如杨彦笔下的水墨山水,大气磅礴、飘逸洒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初见杨彦,为他的外表所惊诧,童颜蓄须,骨子里透出的豪放与不羁让人对这位画家产生无限的好奇。走进杨彦的“度一经舍”,再次被震撼,山峦壮丽、江河锦绣,更有缕缕墨香,沁人心脾……
与杨彦对话,聆听他对水墨画独到的理解。“崇高与幽远”是杨彦对水墨画最高境界的追求,“崇高就是指雄、险、峻,幽远则指清新、幽静、深远。”杨彦如是说。
“从幼儿园开始学画,我就一直没有停过。”杨彦笑说这是自己与别人最大的区别。为了画好画,杨彦开始广泛涉猎其他艺术形式,增大自己的包容量。
画如其人,观杨彦的画,在古典与现代中徘徊,在东方与西方间游走,在理智与感性间徜徉……
这正好印证了杨彦的理论:艺术没有古今,只有优劣。“历史是一个一个的链环串联起来的,没有纯粹的现代与古代之分。作画的时候,要找到一把万能钥匙,可以穿透国家、民族、派别…
…
古今中外,吸收各种营养。”杨彦坚持只有海纳百川,绘画的思路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感受生命,被生命感动
杨彦热爱生活、一热爱自然,更热爱生命。平日里细致入微的观察,经常让杨彦只担心不知道自己该画什么好,而不是没的画。小到一株花草,大到山川江河,随口吟出的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都能让杨彦画意盎然。“每当我要作画的时候,都是源头活水,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汹涌澎湃,”杨彦认为,只有不断地感受生命,才能不断被感动,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杨彦举了个例子,自家院中种了几株荷花,有天忽然发现,早上的时候荷花开的很旺,中午烈日当头,花瓣为了保护娇嫩的莲蕊则收了起来。花瓣的力量微乎其微,等到再也开不动了,莲蕊也不再娇嫩,不需要花瓣的保护了,于是花瓣开始一瓣一瓣地凋落。就是这样一件件在他人眼中最不起眼的变化,在杨彦的眼中,都有着生命独特的美感,感人至深。
在杨彦的话语中。“和谐”是重复率最高的一个词语,“对自然,一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能无休止地破坏自然,和谐是最美好的。”很少享受美食、大片、旅游的乐趣,杨彦多数时间都选择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反映在作品上,就是一幅幅仿佛有生命般恢弘大气的水墨山水。
好画要从宣纸里长出来
眼下,杨彦正忙于100幅黄山图的创作。黄山是中国名山,每天都有来自各国各地的游客游览、观光,因此创作人们极其熟悉的黄山对杨彦来说又是一次挑战。面对这次大多数人选择“激流涌退”的任务,杨彦却很坚定:我很愿意画。
热爱自然的杨彦多次到过黄山,“视觉记忆非常多’一把这100幅黄山画好也就成了杨彦自前最大的愿望。一谈起这次创作,杨彦便尽情徜徉于自己的美妙设想中,“举个例子,比如画黄山的松树:我画的最大的一定是黑虎松;突出黑虎松的黑和雄,给人震撼和力量;迎客松不应该以大为主,而以亲切动人;送客松采取远景,营造把客人送得很远很远的意境;连理松则处理得云里雾里,浪漫、柔和……
”在杨彦笔下,植物被赋予了人性化,,生命的美好跃然纸上。
“好画是要从宣纸里长出来的,当你看到它时,它仿佛在向你召唤,让你不自主地想先走近它,再走进它。”杨彦对于绘画,一往情深。不禁想起他说过的一句话:以生为画,以画为生,以画传名,以名传画。于是期待杨彦的新作,期待杨彦的水墨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