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要想使自己的画感动别人,就一定要时刻感动自己,感知生命,感恩大自然。”此理应该不局限于绘画,它适用于各领域、各职业。作为记者,要想写出高水平且能感动人的文章来,就必须要进行深入地采访,而要想采访深入、周密,除了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外,更要时刻充满激情、热情,学会欣赏采访对象。
这个暑假,我获得了一个难得机会能到杨彦老师的“爱达国际空间站”来实习。老师让我在这里用心感受、学习,感受工作室里的文化氛围,学习与人的交往之道。并将这些心得体会,诉诸笔下,算作实习成果。
在此之前,我对自己的文笔还算是满怀信心。措辞虽不华美但还算准确,行文虽不别出心裁但也算流畅。可是,当我把写好的第一篇文章交给老师看过后,不夸张的说是当头一棒,把我惊醒。“不具备新闻的敏感性,不能够捕捉到最具代表性的信息”,这些老师指出的致命伤,让我心灰意冷。虽然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一时还是有些招架不住。
我每天所在的网络工作室,是爱达国际空间站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制作杨彦老师的个人网站,发布老师的各种最新动态。因此杨彦老师会把日常工作之余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到这里。杨老师对于任何事情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标准和要求,很多事情都会亲力亲为。就连对于网页设计、电子排版、视频剪辑、ps这些专业性很强的技术也同样熟悉,因此,每一个工作室里的成员都会紧绷神经,丝毫不敢怠慢。在我看来,用饶有风趣又严眉竖目来形容杨彦老师,最贴切不过。
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有幸聆听到一场杨彦老师的讲座。他串联起自己半个多世纪的记忆,揭示了许多作画的玄机和处世的智慧。画纸作为一种载体,它承载的是人生的智慧结晶。而作画则是一种哲学,放飞心情而为之,一笔下来,‘雪’、‘树’两得,靠的是驾驭毛笔的能力和对生活的体验。作画,需要的是激情和修养。创作之初,你可以在画案上任意驰骋,而在收笔之前则要靠修养和艺术造诣去调整,“救活”之前的“死灰之笔”。这最后的点睛之笔靠的就是胆识和定力。同时,一张好画是有心与无意兼而有之的产物,需要机缘。杨彦老师曾经写过的一幅书法作品“垫子出问题”引来过大家的诸多质疑。人们不知道“垫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垫子”为什么会出问题。殊不知,这只是机缘巧合的醉意为之。天时地利与人和促成了这幅让众人好奇的佳作。作画如此,生活亦是如此。因此,要听从灵感的召唤,让情感做主,不受外界干涉。聆听艺术之神的呼唤,让生活充满意趣。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尤其重要。
从三岁起,宋代书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成为了杨彦老师艺术生涯里的领路人。而这种引领,似乎是存在于冥冥之中,能让他在星空下产生无限遐想。而之所以会如此着迷于“泼墨仙人”,杨彦老师自己也分不清是被一种“鬼气”还是“仙气”所吸引。或许是因为混沌的精髓就暗含其中,因此二者的界限让人难以琢磨。是书法的法则支撑起了混沌理论,看似无序,实则一种松弛与放下。只有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才能使得创作时与客体对接的障碍减少。从混沌理论出发,杨老师在绘画的同时领悟世间之道,将这些领悟在与生活对接后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欢喜,同时也夯实了自信。而这种自信坚实可靠。这种内心的壮大,是一种状态的获得,是一种境界的提升。因此,从混沌理论出发去思考问题才是智者之为。
然而混沌并不等于忽略、糊涂。画面上的空白不是被忽略,而是一种别样的留意。一石一树,并非造作,都是画家呕心沥血的结果,他们希望自己的心血被解读。因此在赏画时,我们不要只关注于画了什么更要留心没画什么。要领会作者所传递的画外信息。这个世界是有心人的世界,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美就无处不在,艺术就无处不在。很多人评价老师的画作,器宇轩昂,气势蓬勃。但我认为,浑厚大气并不等于忽略细节,相反老师的作品甚为细腻。很多人会不解为什么杨老师的用墨会如此厚重,那是因为他有心的发现将中国朱砂与日本朱液混合后在宣纸上会迅速渲染开来,能够产生一种层次感。很多人在解读杨彦老师的画作时,只是单纯的认为丰富、热闹。殊不知,墨色的浓淡、构图的安排都是有意为之,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画面富有节奏和张力。而这些作画上的细节,更加折射出了老师生活上的细腻。精心观察后他能为大家身体力行的解释啄木鸟的发生规律。用心感受后每每画梅他便能“魂到园中去”,画出梅花的骨骼与气魄。
同样,对待我们的工作,杨老师也会细致入微、力求完美。他要求每篇稿件,每个画面,每段视频在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品时,所要表现的美感形态、视觉记忆都要有价值,有意义,禁止冗杂、作秀。有了这次实习的经历,我深知“任重道远”,自己的文学修养不够,文字功底尚浅,还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
正如杨老师所说,“人生在哪个阶段,就要解决哪个阶段的问题。不要带着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残缺的问题只会构成残缺的人生。二十岁时,要在脑海里储备足够的知识;三十岁时,就要学会‘行走’。”因此老师他始终相信,要想手下信手拈来,脑海里的储备一定要多。所以,他不断的游走于自然之间,足迹已经遍布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和世界五十多个国家。是地球上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开启了他的智慧并激励了他的创作灵感。以草木花卉为例,杨彦老师笔下草的种类近二百种。正是基于对对象的熟悉把握,他的画作“合情合理”,依客观之理,合主观之情。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绝不是空谈,只有会生活才能会创作。在我看来,众人眼中“老顽童”的形象只是杨彦老师呈现出的一种表象。因为他会生活,懂生活,所以他才能真正领会到玩儿所带来的乐趣。他相信,只有玩儿才是艺术创作的最好状态,才能让人渐入佳境。因为作画从来就不是一种工作,更不是职业。他享受画画的过程,用老师自己话说就是,“很舒服,很养人”。
我深知,自己现有的感触不够深,因此文章写得也就不够感人。或许是因为我还不会真正的感受生活,也不懂得抓住生活中的细微。杨老师的批评和教导虽然让我产生了不少挫败感,但我想这也是提升自身水平的良机,至少让我知道了自己的短板。杨彦老师从六岁起画画至今,从未停笔。正是基于这样的坚持,他才能够顿悟,“一定会成为大画家”的信念油然而生,从此他不再犹豫、彷徨,正是这一发自内心的声音,奠定了他的信心。而我同样渴望能有这样的一种顿悟,我知道它是苦修的结果,是生命意义之所在。
其实,道并不远,关键要看能否悟到。对于未来,我依然愿意充满期待,相信那儿有桃花源。只是不要让眼睛过于领先手,要在愉悦中学习进步,找回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