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师为图书泼墨做“嫁衣”

酒精灯是无法点燃激情的

 
 

中国青年报记者   吴晓东 

    于丹新书《 庄子心得》 中,著名国画家杨彦以其充满混沌性灵的传统笔墨,创作插画14 幅,作家与画家携手,为庄子做了一次绿叶;央视政论片《 复兴之路》 影视同期书里,杨彦再次以自己的山水画为素材,纵横剪裁,配画60 余幅,为全书铺陈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气质。

    白须、童颜、唐装,50 岁的杨彦毛笔捏了四十载,是一个公认的高产画家,20 多年来,国内外出版社为其发行大型画集十余种,举办大中型画展20 多次,可为图书做插画却还是头一回。传统功力积累已久,杨彦心中一直惦记着某种突破,为自己的绘画艺术找到更多的空间,发挥更多的作用。通过和《 庄子心得》 、《 复兴之路》 的合作,杨彦的泼墨山水画走进了更广阔的天地。


   
杨彦加盟《 庄子心得》 有些偶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在策划《 庄子心得》 时,为了和图书的中国韵味相得益彰,决定用国画作为插画。而杨彦作品的艺术气质,隐约之中,与庄子的汪洋恣肆、不可捉摸、雄伟奇丽境界有着某种共鸣。出版社当即拍板,设释传统的文字与画面就此开始了碰撞、共鸣。

    杨彦走进《 复兴之路》 还是有些偶然。半个月的封闭式创作中,皴擦晕染,穿越时空,写意泼彩,灵魂浸透,透过笔墨,杨彦作品中那很中国、很传统的精神,强烈地冲击着大家的眼球和心灵。为了适宜通页、半幅、花边、暗底等各种表现形式,杨彦逐张精挑细选,每幅悉心剪裁。为了确保全书图文搭配和谐,艺术品位彰显,杨彦坚决要求退居幕后,去掉所有画上的题跋印章落款。


   
杨彦的画,被评价为“北气南韵,古法新貌,体涉古今,意赅中西”。他相信,大写意的神来之笔、混沌中放出的光明往往是在不确定性中诞生的,“泼墨时的感受真是难以言表,那种自由中的紧张,那种束缚中的自由,那种对未知的期待和把握,那种时有时无不期而至的东西如神鬼在帮忙”。在杨彦看来,泼墨的性质、过程演绎了人对自然的感悟、认知、利用、改造和再创造的过程,其所有意义在于泼出的“感觉”,而不是痴迷于局部的惟妙惟肖。

    对于山水的情感,是杨彦与生俱来的,最能牵动他心灵的是临风登高,舒袖极目淡淡的远山和缥缈的地平线。几十年来,杨彦的足迹不仅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三山五岳,非洲的热带高原、欧洲的文化底蕴、美洲的现代文明,都是他汲取艺术灵感的土壤。


   
杨彦常常感慨现代人与大自然的日渐疏远,即使野外写生也总是走马观花,没有跟大自然真正的对话和交融,离开了被诗意包围的状态,这就决定了笔下带不出真东西来。在他看来,真正的好东西是情感深处的撞击而产生的。“没有了这种原始冲动,没有非画不可的冲动,完全漂浮在所谓的学术上,很假,很可怕,变成了试管里的山水了,酒精灯是无法点燃激情的。”杨彦说。


   
具有“大地情结”的杨彦精力旺盛,在大量的写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观念摄影,眼下,不但《 杨彦― 向大自然致敬》 正在编纂中,他计划进行的十个系列主题创作《 黄山日记》 、《 金陵怀古》 、《 古调新韵》 、《 台湾风光》 、《 高原礼赞》 、《 世界之旅》 、《 生命律动》 、《 神农百草》 、《 汉字精神》 、《 祖国万岁》 也陆续展开。


  
“有时在画之前,会不知道为谁而画。为展览画?为买家画?还是为历史画?有时还觉得自己肩负着重任。”很早就在艺术市场摸爬滚打的杨彦承认,因为面向市场,就自然会在意市场,他说,这么多年,最根本的是生存压力。这个压力迫使自己要画两种画:一种是迎合画展、收藏家或者是迎合时局的画,一种是由心而发的,像为《 复兴之路》 这样波澜壮阔的政论书创作,虽说是完全退身幕后,却有一种手到心到、挥洒自如的酣畅感觉。

    杨彦常常庆幸自己能够受到诸多近代名家的影响和传授,比如张大千、李可染、傅抱石、黄宾虹乃至亚明等人。他常说,能够百看不厌的东西一定是游离、多方位变幻的。我是一边游心自然,深人生活,一边把大师们的砖石打磨对缝,砌人墙中,垒屋成宇,最后建立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家园。

注:在坟川特大地震后,杨彦先后向中华慈善总会、华夏名人书画艺术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等组织捐赠多幅书画作品用于娠灾,而他为灾区创写的一个多了两个“点”的爱字更为意味深长,意喻:对灾区人民的爱心要多一“点”再多一“点’。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度一精舍 www.dyj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