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观加、杨彦、赵青仲、陈远远对话录
当代中国画的现状,一方面是众多画家的创作风格与题材均趋向了多元化,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诸画家在走向创作自由的同时,受到了艺术市场规则的左右。当画家自由的创作被贴上商品的标签并在市场上待价而沽时,艺术品是否还是它的本来面目?画家是否还能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艺术世界?画家应该怎样处理同市场的关系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同参加2002年中国画名家(66人)邀请展的3位画家丁观加(镇江中国画院院长)、杨彦(《荣宝斋》副主编)、赵青仲(北京燕京书画社书研室主任)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组委会陈远远主任进行了一次关于中国画家与艺术市场的对话——
记者:每个画家都要面临市场选择的问题,这是不可回避的。但一个画家的创作心态与市场规则有时是相矛盾的,画家去迎合市场可能就会失去艺术的自我,不迎合市场则可能面临经济的困扰,这一问题很值得探讨。希望几位先生能结合自身的体验谈谈自己的见解。
杨彦: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对待自然与社会,我选择了绘画,我觉得这里面天分很重要,有的人拿起笔就能和宇宙沟通,顺畅地创造出第二自然,有的人就会有许多阻碍。这些阻碍有时是主体个人的,有时是外界的,像现在的商业因素,在当前商业金钱思潮的影响下,许多画家根本就没有什么抵抗力,甚至有的本身就是冲着金钱目的干这一行的。我个人认为艺术家要有自己的艺术使命,要对艺术、对人生有自己的追求,要有自我的关于艺术的整体的把握,直追艺术的本体。每当我纵观美术史时,就很难再狂得起来,但横向看感觉还可以,有许多人在走弯路,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识别优秀与否实在太难,有时折腾厉害的人也许不够优秀。
赵青仲:市场对画家确实有一个冲击,解决好了就是成功者。杨彦老师就处理得很好,既能画好,又能得到市场的承认。当代画家肯定要面对市场,我们燕京书画社原来有十五六个人,后来逐步淘汰,有的是因为艺术探索不够,有的则是不能适应市场,到现在只剩下了七个人。我觉得市场和画家的创作有时是相悖的,水墨画讲究文气、意境,表达的是个人自己内心的东西,但有的收藏者不是很懂,他追求漂亮好看,我画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就有人说我画得太灰,不够甜美,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画家的创作。我觉得当代的画家应该既能写自己内心的东西,又能适应市场,当然市场需要什么就去画什么也不行,要让专家看着有笔墨,大众又能接受。
丁观加:我过去画江南水乡较多,主要画长江、运河、太湖的景色,现在我则更多画一些大山大水,追求山在暗部的细微变化,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这是我目前着力去做的事情。我并不想很早进入市场,进入市场后你就得符合收藏家、画廊的要求,限制了画家的创作自由,我现在的原则是追求自己的创作境界,需不需要是你的问题。我本身现在的主客观条件都很好,没有什么负担,所以不必过多地考虑市场问题。在当代,画家进入市场是必要的,但必须坚持自己的风格。要把作品的境界搞上去,这样才能在市场上长久地流传,那种为进入市场而画的商品画是没有生命力的。
陈远远:画家如果不进入市场,大家都不了解你的画,就等于没有市场。我们国家的书画市场主要有三大块:拍卖、画廊、博览会,我认为一个新画家进博览会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拍卖与画廊都过于看重画家的知名度,博览会的受众面广,观众多,且更注重销售。
记者:事实上书画市场与画家是不能分割的,关键在于画家是不是有必要非得参与到具体的市场行为中去,画家的天职是创作而不是卖画。像国外的画家,一般会有经纪人操作市场行为,画家没必要用市场来影响自己的创作心境。
陈远远:我觉得我们国家还不适于搞书画家经纪人,机制不完善,法规不健全,容易导致双方的不守规矩,不按规则办事。国内画廊的财力也是一个问题,按说国内的画廊不能算是真正的画廊,只是普通的画商,客人要什么找什么,不搞代理、推广。画廊包装画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财力,但预期的效益很难得到保障,画家本人也会感到太受限制,连送张画给亲友都不行。中国油画界经纪人比较多一些,因为产品少,北京、上海都有一些。
杨彦:我曾在许多场合表示呼唤真正的经纪人,但这太难了,一个好的经纪人要有全方位的修养和对绘画专门知识的认识,要懂画、懂人、懂市场,还要对大的经济变化有战略性思考,另外,还要有好的手法和思路。和艺术家的合作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艺术家往往个性较强,常把自己在艺术创作中的情绪带到生活中来,比一般人更敏感、直接,这些都是与经纪人沟通的障碍。
赵青仲:画家是一种封闭的、独立性的工作,很难像唱歌演员那样搞代理,也很难控制,一方面画廊很难做好,另一方面画家也必须做出牺牲。国内现在有实力的画廊也太少,国外的画廊和画家签约的条款很细,包括出版、宣传、展览、收入等等都很详细,对画家的画也不是照单全收,好的留下,不好的就撕掉。
记者:对于画的好坏,按说市场是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检验的,但对于我国这样初级的书画市场来说,画的好坏的判断却往往取决于单纯的名气,而一个画家的作品千差万别,好作品理应只是少数。
杨彦:中国缺少真正的书画评论家,真正的批评家应该能让群众知道画的好坏;媒体做的也不够,缺少好文章,或理论性太强,流于艰涩,或廉价的吹捧太多,甚至有的批评家看稿费写文章。哪个人也不愿意在逆境中生存,画家都愿意听听赞歌,再坚强的人也有脆弱的一面,希望得到认同。我对国内外有的画家很敬佩:他们坚信自己的画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得到承认,这些远离掌声和鲜花的人是悲壮的,但他们的内心很富足。当表扬与自我表扬成为风气的时候,作品的好坏就很难确定了。
赵青仲:当一个画家并不容易,许多人把它看得太简单,你不去探索,不踏踏实实搞创作,很快就会被人忘记。而且纯艺术圈内的竞争更激烈、残酷,有些人画了十几年了,论专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还是被淘汰了。
丁观加:艺术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有出路,我现在也画北方山水,用南方画家的眼睛看北方的大山大水,南方画家一般小品多,雄浑的东西少,甜美柔媚的抒情小品多,高昂的交响乐少,我想下一步画一下三山五岳,追求南北的融合。
记者:诸位老师来自北京、江苏、广东,不知对山东的书画市场有什么印象。
杨彦:我到山东来过几次,但学术交流很少。我觉得山东书画氛围很浓,书画需求量大,作为孔子的家乡,有这个传统。有朋友开玩笑说过,几百年以后,要想找到当代的绘画作品,就必须得到山东来找。
赵青仲:山东地区的书画收藏之风确实很强烈,而且多年来热情不减,但我觉得山东的收藏有时也很盲目,缺乏引导。比如请画家来画画,往往只要是中国美协会员或艺委会的就收,有的画得并不好也收走。在这方面应多加引导,只认名字是不行的,况且这也会助长一些画家投机钻营的心理。像大众报业集团搞的这次画展就很好,起码可以告诉你什么是好画。
丁观加:我祖籍是山东济阳,虽然我和山东的书画交流并不多,但我对山东有特殊感情,三孔、泰山都多次来过。山东书画市场很繁荣,这反映了群众对书画艺术的需求,只要群众喜欢,加以正确引导告诉群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假的,多引进高水平的作品,提高收藏者的鉴赏水平。这次邀请展的水平就相当高,当代的名家几乎都包括在内了,水平也普遍相当好,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引导。我对山东书画市场的前景十分看好。
陈远远:现在国内的整个书画市场还是不够规范,良莠不齐,真假难辩,要考验收藏者的眼力和功夫。中国的书画市场刚刚起步,市场很大,需求的量不断增长,品质要求也不断提高,大家都比较看好中国书画市场的前景。山东的市场有点像广东刚开始的时候,许多艺术家都往这里跑,收藏者追求画家的名气,不管什么都买,但现在也在变,山东书画市场的前景还是很光明的。 |